A1:蛀牙的形成有四要素:牙齒、食物、細菌、時間。
口腔裡經常存在許多細菌,吃東西後,食物殘渣留在牙齒隙縫,經口內細菌之作用,
這種酸性物質能侵蝕牙齒的組織,腐蝕琺瑯質和象牙質,慢慢形成蛀牙(或稱齲齒)。
牙齒的鈣化程度越好,越能抵抗蛀牙的侵蝕;常吃甜食少吃纖維興食物也容易引起蛀牙。
而刷牙更是蛀牙與否的主要原因。「每天刷牙」是每天只刷一次牙還是吃完東西就刷牙?
嚴格來講當然是吃完東西就刷牙。且要刷對部位。正確的刷牙方法加上勤刷牙才是有效防止蛀牙的根本之道。
A2:吃東西後,食物殘渣留在牙齒縫隙內,經口內細菌之作用會產生有機酸,
乳酸,此種有機酸會對牙齒產生脫鈣作用,慢慢會形成蛀洞 蛀牙
A3:開始有蛀牙幾乎都出現在牙齒的咬合面,
就其原因不外乎咬合面有許多溝紋,
容易卡食物,如果口腔衛生不好,當然容易蛀牙。
A1:蛀牙的話是黑色的,有明顯的龋洞的,
你現在的話有黑斑可能是一個輕度的龋齒,
如果牙齒發黑同时外面有破壞就是蛀牙蛀牙是牙齒有黑點,口腔平時有點臭,也會牙痛
A2: 蛀牙形成有不少理論,但對於一般大眾簡單來說便是”牙齒沒有刷乾淨”
醫師判斷蛀牙有很多方式,如直接用眼睛看,X光片,探針勾勾看…等。
判斷蛀牙不複雜,但判斷蛀牙需不需要補則”醫師間會有不同的看法與做法”。
基本上並不是每一種蛀牙都會永無止盡地蛀下去,
一般認為,蛀成洞或者是探針感覺起來裡面不是硬的,都是需要補的。
至於顏色,反而是愈深的蛀牙愈有可能是不需要補的。
A3: 感覺牙齒力度:被细菌侵蝕後的牙齒硬组織會脱钙、變軟,
在承受嚼壓力时酸軟,無力,吃不了坚硬的食物,表明牙齒很可能形成了蛀牙。
检查牙齒的形态:如果看到牙齒表面不完整,用舌頭能感覺到有小洞,
用手指頭能够摳到牙洞,这個时候表明牙齒已經發生龋齒。
A1:只要按時使用正確方法保護口腔,便可阻止齲洞惡化。
以下是非做不可的口腔清潔工作:
每天要用軟毛牙刷徹底清潔牙齒兩次,時間最好是在早上和睡前。
使用含氟牙膏-實驗證明氟化物可預防齲洞。
每天都要清潔牙縫,去除牙刷刷不到部位的牙菌斑。
保持均衡飲食,不要常吃含糖的食物及飲料。
要經常去看牙醫和保健醫生,至少每半年要去牙醫那裡洗牙和接受牙齒檢查。
牙醫建議牙刷在使用3個月後或已有磨損之後,便必須丟棄,
因為有研究顯示,新牙刷去除牙菌斑的效果比已使用3個月的舊牙刷強。
A2:每半年就去看牙醫或保健醫生,接受牙齒檢查。
每位醫生檢查的項目雖然不盡相同,但他們多半會檢查牙齒和牙齦有無明顯疾病。
他們也可能替病患照X光片,看病患有沒有外表看不到的疾病。
牙醫和保健醫生也會用專業方法替你洗牙,為你去除牙齦線上下方的硬化牙菌斑(牙結石),
並且幫你打磨牙齒,去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與齒垢。
別忘了,牙醫和保健醫生也可教導你專業的刷牙與使用牙線方法。
A3: 由於,只要有牙齒就有可能會發生蛀牙,因此,填補好的牙齒仍然可能會發生蛀牙。
蛀牙的發生必需有足夠的會引起蛀牙的細菌,附著在牙齒的表面,同時也必需有醣類供給細菌產生強酸腐蝕牙齒。
如果能減少細菌附著在牙齒的表面,同時減少供給醣類給細菌,即可預防蛀牙的發生。
因此,飯後睡前正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,並使用牙線清除牙間牙垢,可減少細菌附著在牙齒表面。
三餐之間不吃零食,可減少供給醣類給細菌產生強酸腐蝕牙齒。
除此之外,定期口腔檢查,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蛀牙,效果最好。
以窩隙封劑將容易齲蝕的後牙咬合面封閉,也可有效減少後牙蛀牙。
每半年做全口牙齒塗氟,亦可增強對蛀牙的扺抗力。
A4:
1、定期做口腔檢查及洗牙。
2、少吃黏軟性及含糖量高的食物。
3、以刷牙漱口、牙線、牙間刷等保持口腔清潔。
4、控制易蛀牙食物(如糖類、餅乾)的進食頻率及量,以免影響牙齒健康。
5、鼓勵餐後潔牙,及潔牙後不再進食。
6、飯後30分鐘內應立刻刷牙。
A5: 刷牙和使用牙線的目的主要是清除牙菌斑。
牙菌斑是一種經常附著於牙齒表面,帶高量細菌的透明薄膜。
牙菌斑是導致蛀牙的主因。
A1:蛀牙要填補前勢必要清除變質的齒質,但清除掉變質的齒質後,
顯而易見影響到牙神經的機會很大。
即便是這樣嚴重的蛀牙,患者也可能毫無症狀,一點痛也沒有。
但一旦清除了變質的齒質,如果有牙神經暴露的狀況,一定要馬上進行根管治療,
否則後續的敏感或疼痛就很難避免了。
還有一種狀況是,清除掉病變的齒質後雖然窩洞很深但並未觀察到牙神經露出,
這時雖然也是按照一般補牙的方式填補,但也有可能填補後的牙齒變得很敏感,
或經過一段時間發生自發性疼痛,或甚至一直毫無症狀許久,
有一天突然碰到很痛或根本沒痛卻在牙齦處出現膿包的現象,
這些都代表牙神經發炎或發生壞死的狀況。
A2: 如果牙齒已有蛀牙,而器械深入牙齒內部卻不覺得疼痛,
則牙齒神經已經壞死,必須作根管治療,否則以後牙髓壞死的組織可能會化膿,
擴散到齒槽骨內,引發更嚴重的感染。而有些蛀牙並不一定在咬合面,
而是隱藏在牙齒鄰接面,所以不易察覺,
甚至有些牙齒曾長期學到外在刺激(如冷熱刺激.長期咀嚼硬物.牙齒嚴重磨損.牙齒表面有裂縫),
即使牙齒外觀看起來正常,還是有可能造成牙髓壞死。
A3: 已補過的牙齒仍有牙齒的部分,當然仍可能會蛀牙,
如原先一體成型而無接縫的牙齒都會被細菌所侵蝕,補過的牙齒當然會再蛀掉,
因為蛀掉的是牙齒的部分而不是所填補的材料,材料本身當然是不會蛀掉;
如同許多人會問做過牙套的牙齒會什麼還會蛀掉一樣,因為蛀掉的是牙齒的部分而非牙套的部分。
至於再發性蛀牙發生的頻率主要與蛀牙的深淺、大小、使用的材料,及牙醫師是否將蛀牙清除乾淨而定;
若在一個很深的蛀牙窩洞,極有可能雖未有直接證據顯示蛀牙已侵犯到神經,
但事實上細菌已透過牙齒本身的牙本質小管侵犯神經,神經早已呈現發炎現象,只是尚無症狀罷了,
也有可能因蛀牙窩洞太接近神經了,所以填補材料的刺激造成神經發炎,
日後會因牙齒疼痛或膿包而需根管治療,若牙齒蛀洞太大,因為牙齒與材料交接面積太大,
也較易蛀牙或因為牙齒解構較脆弱而不小心牙齒斷裂。
牙齒保健最重要還是做好口腔清潔工作,再加上定期檢查,才可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
A1:不會, 蛀牙是存在口腔裡的蛀牙菌(致齲菌),
利用糖為原料製造出酸,酸再腐蝕牙齒所導致。
致齲菌是口腔裡的常在菌,任何人的嘴裡都有的、非常普通的菌,
而且不論是要將致齲菌從口中完全清除,或是預防感染,現階段都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,簡單來說,蛀牙的原因就是攝取過量的糖,因為醣類過剩所造成的牙齒疾病。
A2:「牙齒的再鈣化」,是一種即使已經形成蛀牙,
若還在初期階段,就能靠自己修復的自然治癒力。
牙齒的再鈣化,是說牙齒的表面遭到酸腐蝕後失去鈣質,
而唾液中的鈣離子會再黏著於流失的地方,形成鈣質再結晶化,於是牙齒表面就得到了修復。
牙齒因酸而受到腐蝕(脫鈣),藉由再鈣化來修復牙齒,這樣的過程經常反覆進行。
當脫鈣的情況嚴重,藉由再鈣化來修復牙齒的進度趕不上酸蝕的速度時,就會造成蛀牙。
而且,脫鈣是因為攝取的砂糖製造出酸所引起的,所以吃太多糖就會形成蛀牙。
如果是初期的蛀牙,只要停止攝取砂糖,不製造酸的話,就可以藉由再鈣化而治癒。
A3:一旦牙齒遭到削刮,就沒辦法自癒了。
而且,就算是填補過或裝了牙套,這些畢竟都是異物,完全不能與牙齒融合,這顆牙齒很容易就會變成蛀牙。
即使發現蛀牙,如果還在初期階段,就全面停止攝取砂糖,藉由再鈣化促進牙齒的修復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反之,若是繼續攝取砂糖,就很難期待牙齒會自然治癒了。